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您所在的位置:浦城新聞網 > 理論 > 正文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加快推進城鄉經濟融合

2023-11-02 10:39:43??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俞少奇 李晨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是我國應對全球性挑戰、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戰略考量,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推動發展的重要舉措。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立足內需、暢通循環至關重要,亟需加快推進城鄉融合。

關鍵在推進城鄉經濟融合。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在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消弭城鄉間要素流動障礙,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實現雙向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現狀看,城鄉經濟融合應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尊重規律,理順關系。從勞動力看,城市工業、服務業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勞動力向城市集中應是大勢所趨,按2021年末數據,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6.7%,兩者間約18個百分點的差距就是2.9億多的農民工。但是,由于戶籍、年齡等方面的限制,致使農民工“進城務工、返鄉養老”,過早退出勞動力市場。從資本看,按照規模效應,資本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符合經濟規律,因此,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都市圈、城市群,極大促進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但與此同時,一些欠發達地區也投資了大量的產業園、基礎設施、新城,造成閑置浪費,影響了國家的整體投資利用效率。從土地看,城市缺乏建設用地,土地供應彈性低;農村土地卻無法入市,需要通過土地收儲的方式,農民得不到合理補償,等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人、地、錢”關系,亟需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進一步優化。

第二,注重效率,共同富裕。首先,解決當前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問題,按照居民意愿和需求,打通制度壁壘,推動土地、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宜城則城、宜鄉則鄉”,實現雙向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其次,要注重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改革機制體制的系統性、協同性,城鄉要素流動涉及城鄉兩個地理空間,以及多個關聯性領域,不能僅限于城市或農村的單一地理空間改革,或僅限于要素配置改革,而忽視其他領域改革。必須在打通城鄉要素流動渠道的同時,同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農村現代化、信息化建設,關聯性推進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及財稅制度、農村社保制度等改革,完善人、財、地、信息、數字等要素自由流動與集聚的平臺載體,推動公共產品在城鄉間均衡配置。同時,在探索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科學論證,注重保障農村集體產權和農民合法權益,加快促進共同富裕。

第三,以城帶鄉,以需促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需要強大的供給能力,還需要同樣匹配的消費能力,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F階段,我國農村和中小城市消費不足,1800余個縣及縣級市、7億左右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還有待挖掘。同時,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趨于飽和,但農村的交通、水利、電力、能源等基建投資以及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投資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因此,新時期的“以城帶鄉”,必須以經營理念重塑城鄉關系。一方面,著眼于城市居民的旅游、生態、休閑、養老等消費需求,創新經營鄉村理念,不斷豐富高品質鄉村產品供給。另一方面,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短板,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共享同城待遇,緩解農村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加快突破城鄉經濟融合困局。

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城鄉經濟融合發展亟需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統一大市場的效率問題,提升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效率,這是城鄉融合的關鍵瓶頸;二是統一大市場的空間問題,打造城鄉融合空間載體,這是城鄉融合的重點區域;三是統一大市場的機制問題,重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這是城鄉經濟融合的基礎支撐。

從效率看,加快城鄉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城鄉生產要素跨界高效配置的關鍵瓶頸在于,農村各類要素市場發育較為滯后,特別是勞動力、金融、土地等市場不夠充分,要素價格難以真實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因此,在加快城鄉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中應更注重農村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勞動力看,提升城市就業承載能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健全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改善農村投資軟硬件條件,推動城鄉勞動力要素雙向流動;從資本看,進一步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性和便利性,探索構建城鄉資本一體化金融平臺,解決農民融資難問題,讓更多農民能夠享受到資產增值收益;從土地看,加快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途徑,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和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加快完善全國統一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

從空間看,做強城鄉融合發展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h城連接著城市與鄉村,是當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城鄉融合發展的主戰場,必須分區域、分發展階段因地制宜通過發展縣城,促進城鄉產業融合,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毗鄰城市群、都市圈的縣城,比如上海、南京都市圈周邊縣城,可積極承接大城市功能溢出,根據大城市、都市圈的分工體系,發展都市圈經濟,加快成為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具有較好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交通條件的縣城,可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加快成為先進制造、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對缺乏發展動力或人口流出型的中西部縣城以及東部地區部分縣城,必須謹慎制定約束型、精明型發展規劃,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重點盤活存量資源,避免增量資源盲目投入。特別是對已經投資建設大量基礎設施、產業園的農村地區,需探索研究逐漸收縮式發展路徑,將閑置的建設用地復耕為農業用地和生態用地,用活用好土地指標。

從機制看,創新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近年來,我國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的探索以戶籍制度改革、人口市民化、征用農村土地等為主,今后可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城鄉機會均等,進而推動城鄉融合。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首先要推進城鄉市場高標準流通,優化城鄉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布局,通過建立現代化流通網絡和數字交易平臺,加快形成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實現要素、資源和商品在城鄉間自由順暢流動;同時,在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基礎上,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通過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理水平,縮短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一是應審慎布局新增公共資源,順應城鄉發展規律,科學預測人口發展動態,進一步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二是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讓進城務工人員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真正“融得進”“留下來”,防止城市居民與進城務工人員之間出現“新二元結構”;三是探索城鄉集團化、集成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快以城帶鄉、以強帶弱,通過建設城鄉教育集團、城鄉醫療衛生集團和養老一體化服務平臺等,推動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湖南大學經濟管理研究中心)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更多>>南浦時政
更多>>新福建
更多>>文化文明
更多>>理論

版權說明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4 FJN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浦城縣五一三路132號
辦公電話:0599-2822949   E-mail:408759325@qq.com  閩ICP備15018385號  
浦城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2822296   舉報郵箱:pcxwxcb@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主辦:浦城縣融媒體中心

備案碼35072202010026

91福利精品第一导航|美利坚欧美在线视频|亚洲色偷另类图片欧美|亚洲日本韩国欧美云霸高清|日本漫画工囗全彩内番漫画妖气3d